
在经历漫长的等待后,克拉克森的农场第四季正式开播,那个英国老头又开着他的兰博基尼拖拉机回来了。老观众肯定会觉得不够看,现在已经在等最后两集的播出。 几年之前,克拉克森开始拍农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总是能够一两句话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所以当他迈向农业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害怕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可控的打击。但随着剧集的播出,人们发现眼前的这位老头似乎是认真的,一位世界级的主持人在农场事必躬亲。尽管最后在补贴之下,农场才赚了一百多镑,但真实和与生俱来的节目效果使得该节目大获成功,到了现在的第四季。 在农场,一生全是大风大浪的杰大锤,积攒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开始展现出他另一面的魅力。在第四季中,随着农场的大火,小卡的人生迎来了新的变化,原以为世界尽头就在隔壁村的他,以宣传农业为目的,开始四处巡演。年仅二十多岁的他备受关注,面对这种情况是个人都会“飘”,再次回到农场时,也不可避免的有点“耍大牌”。克拉克森为此与小卡有了段对话,对话中满是自己多年的经验,这番敲打有点老父亲与儿子的既视感。农场真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克拉克森。 本季的最大看点,还要数老朋友梅和哈蒙德的客串。《伟大的旅程》结束后,“三贱客”不得不与大家告别,三个老头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但好在他们各自还有自己的节目,不至于让粉丝们没有东西可看。梅四处旅游《梅游日本》,开了间酒吧,搞了一个自己的金酒品牌,哈蒙德开了间修车房,修复古董车,克拉克森开始在农场务农,但不少人还是想让“三贱客”同框。 克拉克森作为大英点子王,活最多的肯定是农场节目。在第四季克拉克森又有了自己的点子,开一家酒吧,这有什么难的。以此为契机,梅和哈蒙德在农场中轮流客串。克拉克森与哈蒙德一见面就拌嘴,真是让人梦回《最高档》,因为酒吧《伟大的旅程》中的帐篷也得以重见天日。梅和哈蒙德重回过最高档的演播室,但是由于与BBC的矛盾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克拉克森并没有参加。在农场中,尽管三人也没有同时出镜,但同时出现在一期节目里,也算是圆了小小的一个梦。 最后,Clarkson's Farm 第5季正式开始预定

《〈田氏一家言·跋〉中的诗学主张及形成原因》作为起始的一篇,算是标志着TEMPLUM正式迈向了对容美土司的相关研究和学习。此次的编撰经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尽管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作品本身的易传播性,此次的写作并没有采用论文的格式,但本着严谨的态度,其中,还是有很多部分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论文的影子。编者本人,并没有相关论文的写作经验,这使得随着体量的上升,原有的前期写文结构梳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于是就出现了结构不是特别明晰,句式多次重复出现的问题。尽管后期对文章有不同程度的针对性修改,但这种类似“轱辘话”的毛病,对作品本身的完成度还是有较大的影响的。不过,随着后期经验的积累,我想这类问题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第二点便是关于该系列的配图。如果依旧采用艺术画作的形式,似乎会有失于系列的整体性;如果去定制配图,少量的会使读者厌倦产生疲劳,大量的就必定会分走相当一部分精力,影响到整个系列的更新。目前这似乎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同时,TEMPLUM还在进行容美土司相关书籍的收集和整理,九位诗人的人物传也提上了日程。总之,问题是有的,但是从零到壹的进步也是有的。

最近开始正式整理《田氏一家言》的相关资料,在看到前人的评语时,又突然想起很久之前自己初见这些书的一些想法:用来解释前人评语所说的种种情况。这里作为感受的记录提一下,随着学习的深入,相关观点可能会发生变化,后期93rd Street会正式更新相关内容。 面对汉文化的流入,容美土司开始摆脱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对于容美土司来说,汉文化就是先进文化,但毕竟是面对一种新的文化的到来,消化吸收需要时间,加上地方方言,韵书的传播问题,于是出现了部分诗作难以合韵的情况。(我一直觉得对于地域少数民族诗歌除了将其与“中原正统”比较外,更应观察其方言韵的使用情况,如同离骚中的楚地方言一样,挖掘这一大框架下有规律可循的民族特色。这里可以参照龙场民诗稿,我试着做出了一些尝试。) 同时,土司诗歌中似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自卑”之感。在窥见汉文化之后,新奇之余,这种大山般的内敛一直出现在土司诗歌的创作之中。 诗歌说到底是对文字的驾驭,在历史上诸多诗人的创作后期对文字的表现力开始了然于胸。倾向于情感的本质,于是在形式上表现出一种返璞归真。 然而技法的熟成是需要相当长的周期的,那么在熟成之前,诸多诗人开始用技法的堆砌,来表现对自身诗歌技法的掌握。这种堆砌与返璞归真之“真”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同样属于诗歌周期的阶段,这一周期无论是在地域诗歌还是个人诗歌创作都同样适用,由青年之“气”到老者的“浑圆”。 容美土司诗歌正属于前者的萌芽阶段,或许正是因为我所说的那份“自卑”,容美土司诗歌创作的这一阶段显得十分焦急。急切地想表达对这份新文化的接受,于是出现了田九龄诗中用典堆砌过多而致使意境破碎的问题。这种急切的对中原文化的靠拢,在开放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于是唱酬诗占比偏重,急于发挥诗歌之用,使容美土司题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部分诗歌中也表现出奉承过度的现象。 向山外打望,靠拢,是容美土司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意境圆融,返璞归真,固然好,但前面如果没有萌芽,技法的运用碓砌阶段一步步铺垫过渡,单单靠这一个“真”的“馒头”,是喂不饱诗歌创作的。 倘若拉长容美土司诗歌的生存发展周期,我相信其一定会由向山外打望,到携着诗歌的写作技巧回到山的本身。从而弥补容美土司诗歌体现自身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题材较少的局限。但无法阻挡的是,容美土司开始走向没落,容美土司诗歌创作未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未能留下关于地域特色的描写,这是极为可惜的。 关于容美土司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极其庞杂的过程,以上是编者初见这批资料的一些想法,难免会一叶障目,观点的正确与否,需要不断的在实际内容中反复验证,正式的内容会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后推出,讹误之处,还望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

曾听过一个特别有趣的观点,于阅读,并不总是为了学习到新的知识,有时只是为了给已有的知识命个名。在后来的经历中,不止一次有过类似的感受,深其原因,书籍是历代人们经验的积累。这就像诗意一样,走过的车辙,后人又会来过。作家离去,其写作便会归于人类文明的财产,上面记载着人类这一物种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次次的思维闪动。九百多年前,《秋声赋》写下,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面对文章,这种隔时空而话的感受,使无数前人为之慨叹,有感于斯文。这种震撼的普遍性,诞出了赋得诗体。专门用于叙述自身读书时的所感所想。 与其相类似,TEMPLUM将会新增内容专题:书签(暂定名),意在用较小的篇幅,聊一聊编者对于不同书籍的阅读感受,一些思考;聊一聊装订版本,出版社,为购书做出一点点的建议。探索新的思想内容。 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发展普及,一些程式化文本的写就,已可以交由她来处理,从而将人们从惯式桎梏解救出来。但阅读本身所带来的那一瞬的触动是无法比拟的。保持思索,其背后是一种厚重的人文深度。 图:Michael Kenna,英国著名风景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