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舜年,田氏九位诗人其九,湖北容美土司田世霖之子,担任土司司主。《田氏一家言》是其由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搜集整理并历时十年完成的,田氏家族祖辈九位诗人的文集。在田舜年所做的跋中表现出其诗言志,天机自然等诗学主张,对研究容美土司诗人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各言其所言”--诗学主张及思考
在《田氏一家言》中,田舜年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诗言志的观点,并用“各言其所言”对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阐述。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命题。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因此该观点起码反映了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候人们对诗歌本质的思考和看法。这一古老的看法,在时代的发展中,演变出不同的形态,与不同的思想相结合。而此处田舜年所说的“诗言志”结合下文“天机所动”诗经之谈,是对“诗言诗人之志”这一初始形态的阐述,田舜年认为诗歌是人们“感于情,发于声”(毛诗序)的结果,诗歌是人们用来表明自己心志的,应建立在真情实感之上,反映出灵动的生命力。
在大时代背景下,田氏诗人群体所处年代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初期之间。明代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这场复古运动的初始是对盛唐诗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肯定和学习,但随着其慢慢发展,便展现出一种病态,产生流弊。比如李攀龙《拟青青河畔草》已经展现出明显的模仿痕迹,与诗歌不饰雕琢浑成之境已背道而驰。甚至出现了将古诗易字而为新作的现象,使文学创作陷入巨大的枷锁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九位诗人之始的田九龄,并没有在这一场开始展现出盲目性的浪潮中被束缚手脚,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田九龄的拟古之嫌,但其占量非常之少,只能理解为对前人的临摹学习。其诗歌中依旧保留“各言其所言”的自然,反对拟古袭古,有着诸如“郎去湘江经几秋,西风北雁又南洲”的情感,并以绝句见长。
无独有偶,在田舜年的跋中,“后起者又何必寻声逐响于千秋之上”,也正是对“诗必盛唐”这一主张的回应。田九龄,田舜年这两位诗人一首一尾在土家诗歌创作中遥相呼应,田宗文等人中间相承,这说明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土家诗人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思考,也正是这一思考使土家诗歌在众多诗歌中,能够渐生体系,展现出独特性,并且这份独特性前后相贯。
二、“自然之律吕”--本土环境及影响
点明观点之后,田舜年借由凤凰黄鸟之喻,道出“天机所动,自然之律吕焉。”文首“诗言志”是讲诗人应该说什么,而“天机所动”则是在解释所说由何而来,是对观点的进一步剖析,其中黄鸟之喻,当然是与凤凰相对意味。《太平御览》:“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这是源于中华文化的行笔。但同时“黄鸟”以及下文的“山鷄之羽”都是极具地区特色的比喻。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难以剪断的,作者或多或少都会在作品中埋下自己的影子。而影响作者的往往是处在的不同的环境。黄鸟,山鷄这类极富山间灵气的比喻,正是由土家文化的一方水土所滋养的,极具土家色彩。《容美纪游》中所记载的奇山秀水,提供了孕育天机的环境。
“黄鸟”的出现可能是作者不自知的情况下流入作品,而跨越文段,再次将“山鷄”付之笔端,则必有作者的思考,体现了田氏诗人群体对本土的表现及认同。
元代,容美土司就已使用汉字汉文,结束了本民族只有口语没有文字的历史,而在此之前,土家的情感表达,只能靠大家口头相述。这就是非常类似于跋中关于“十五国风,大都井里士女信口赠贻之物”的描述,因此有观点认为,这一历史环境,也成了田氏诗人群体,诗言志这一文学理念形成的有力推手。
另一个影响文学主张产生的是宗教,《田氏一家言》中的宗教主要讲的是佛道两教,在其诗歌创作中频频出现。如田九龄的“试问道心齐物我”(《送鲁山人归武陵》);田宗文的“永夜放歌浑不寐,赤松何处可招归”(《登山以雨留山院》);田甘霖的“前生定是老头陀,何事生尘任逝波”(选佛场诗四首》);田商霖的“逢僧问所在,遥指碧霞东”(《怀三际禅师三首》);田舜年的“学得寻仙法,无烦一念中”(《山居五首》);田圭的“何日一杖效仙翁,飒然飘来任八峰”(《留别伯珩和其韵》)。
尽管经三百年的风雨沧桑,田氏一家言诗歌散逸得厉害,但九位诗人中仍有六位留下直接关于佛道两教的描述,其中又道教占比较重。
道教占比重的原因一是自然环境所致,土司在奇山秀水之中,与中国本土宗教有着较高的贴合。二是人文环境,通过《采石怀李白》这一作品,可以窥见作为诗人之始的田九龄非常崇拜李白,而李白又曾一度非常痴迷道教,甚至在齐州紫极宫接受道箓,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道士。(《唐李翰林草堂集序》:“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邱耳。”)其对田九龄的影响,以及处在九位诗人之始这一特殊地位的田九龄,对田氏后世诗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加上土司内部其实一直风云动荡,因此,寄志于求仙问道,以此排遣心中苦闷,渴望脱离现实的种种斗争腐败,也是历史上大多数诗人作出的选择。
道教的主要教义之一便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阴阳处于调和的状态,不过多地人为干预和强制,这一思想的渗入,影响着田氏诗人的创作,其外在表现便是促成了“自然之律吕”的思想的产生,以及维持。
三、“岂其有畛域限之”--容美土司诗歌的独与合
对诗歌创作的“绳趋尺步”有了逻辑清晰的反驳,田舜年接着以诗经为例,渐渐地将论述的诗歌主体由盛唐诗歌这一“主流”转至井里士女情感流露自然这一“特色”。这是由整体到组成部分的放大。再由诗经的成功,顺理成章地引出“其势恒足以相埒”的观点,点明了土家诗歌的特别可取之处,表现出对自身文化的清晰认知和自信:
诗经中采诗于井里士女的民歌能够成为经典,那么同样主张质朴自然的土家文化,所孕育出的土家诗歌也同样有着其独特的光芒,在“崇山大谷”中所书写出来的作品,一样可以流行于天壤之间,与中原文化相媲美。
但土家诗歌之“独”并没有在群山掩映下而“孤”。
当田舜年知晓蒋玉渊、毛子霞,严守昇等同集黄鹤楼为九老会兼有清诗之选时,其无比诚恳地写诗相赠,诗中“方瞳待辨荆山璞,直钓应收渭水璜”表达了其对土家诗歌能入选清诗之选的强烈渴望。跋中“五溪衣服共云山……岂其有畛域之限”“异地而神交,旷世而相感者乎?”更是打破了空间,时空之限,表现出其希望《田氏一家言》能够流传后世的拳拳之心,将土家诗歌的脉搏彻底与整体中华文化相连。
四、结
在田氏一家言现存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留给了酬赠诗,记叙了土家学子在走出大山后与中原文坛交流学习的渴望。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发展,让土家诗歌在渐渐成长中展露风采。
由于容美土司这一相对独立又复杂的自然和政治环境,九位诗人笔下蕴含着迥然不同的风格。田九龄有似李白的豪迈洒脱,与屈原相系的田宗文,有类陶潜的田圭父子。情感上有“家家临水做岩楼,半是村街半是浮”对于民族风情的记载和热爱,有“莫令人间有魔宫”对美政的期望以及对腐败官场的批判。题材体裁上,更是出现了少有的寓言诗和六言。
我们可以窥探到容美土司诗歌已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思想。不再是平面的诗作集群,而是有着完整体系的文化沉淀。田氏诗人世家构成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景。《田氏一家言》为诗歌创作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秘藏。
参考文献:
[1]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县史志编纂办·容美土司史料汇编1984
[2]顾彩·容美游记·高润身·容美纪游注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3]田舜年·田氏一家言·周西之·熊先群·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
[4]范杨文灿·《简析田氏一家·跋》中的诗学思想.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