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何处曰归?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是抛出了一个有着自己一生重量的问题:何处曰归?一程白雪,一程泥土,马蹄所向,究竟什么地方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归宿。
  说起刘长卿,我们先不提具体的事,具体的诗,就单论这个名字而言,都有着不小的争论。具体的争论点在于刘长卿之长,到底是长久之长,还是兄长之长,读音之争。
  关于为什么应该读「zhǎng」的论据是这样的:刘长卿非常仰慕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其实如果单单到这里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确定读音,得继续追踪司马相如之长卿由何而来,而司马相如之长卿来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蔺相如是当时的百官之长。这回“长”落到具体的语境里面了,司马相如之字可以确定念「zhǎng」。层层往上确定了来源,那么往下顺推,刘长卿之长也应该念「zhǎng」。
  我们还能拿出其他的佐证,就是刘长卿之字,文房。在古代,名和字往往高度关联。或是进一步阐述,站在同一边;或者相反意味,站在对立侧,有盈则必有亏。比如说我们比较熟知的韩愈,愈有“更”的意思,“愈来愈好”,有往前走的动态,于是韩愈字退之:不是一味的往前走,还要有退一步的思考。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极端,怀着谦逊的态度,时刻注重自身的反省,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圆融性。
  而刘长卿之卿,经过我们前面的推测应该是官的意思。卿,古代的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嘛。而文房,是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或者更概括一点就是官府的办公之处。一个官名,一个办公之处,这是符合古代取名取字的习惯的,相类意思,站在同一边。希望刘长卿能够做一个高官,做一个好官。名字是所有美好期望的汇聚,至于这个愿景到底有没有实现,我想在最后我们能得到一个答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刘长卿名字中的卿是官的意思,那么“百官之长”又回到了我们刚刚的论证之中。
  除此之外,关于「zhǎng」的读音还有很多层面的论证,比如诗词中的平仄,各大文人的习惯等等。但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就应该读「cháng」,也有相应的依据。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说到刘长卿,很多人也会习惯的读为「cháng」,先入为主,不少人会觉得「cháng」更符合第一印象。
  在字典中也会有一个字别字的读音流传广而成为这个字读音的情况,语言是活的。这两个读音之间没有确论,但是两个读音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读音难定,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不过读音后面的文化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的,所以在赏析诗作之前,提了提这个关于读音的争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归于诗本身。该诗的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已经把基础的情境交代完毕了:诗人正在赶路,路途上偶遇了一场大雪,于是在一处人家借宿。关于这个芙蓉山主人究竟是谁,我们无从得知,有可能是一位自号芙蓉山主人的人,也有可能是作者借宿于芙蓉山这个地方,那么借宿的人家也便自然地成了主人。这就好像别的地方的朋友到我这儿来,那我就作为这个地方的东道主了,并且主人也是诗人一个充满尊敬意味的称呼。
  那么是什么时候找到了这位芙蓉山主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第一句诗得知,是在日暮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日暮苍山远”,日暮苍山这是景语,主要的情感落在了远字之上。远字,是实际的远。类似于环视,有放眼一望的感觉,把整首诗的空间拉得特别辽阔。也是情感主观上的远,太阳就快要落山了,又恰逢大雪,而“我”作为一个赶路的人,便自然地引出了孤寂劳顿,感慨路途的遥远。
  第二句中的天寒,前文已经有过铺垫了,作者偶遇大雪。同时也突出了找个地方借宿的急迫性。白屋也很好理解,雪覆盖在茅屋上面,也就变成了视觉上的白屋。白屋除了是对景观的白描,也暗含着情景,说明了这场雪下得并不小,或者说在作者遭遇这场雪之前已经下过雪,本来赶路的天气就在寒冷之中,更加突出了赶路的孤苦。但是我认为前一种的可能性大一点,因为作者的开篇采用了对仗,白屋所对的是苍山,苍山即青山,至少是有颜色的山,还没有被雪盖住。所以我更倾向于这其中藏了一个时间的流转,作者先是看到苍山,逢雪,然后看见白屋,还有点移步换景的意味。
  关于“天寒白屋贫”之贫同样有着两种解法,一是贫苦,这个茅屋比较简陋。二是贫,即少,稀少。一片白茫茫之中只有一两点茅屋矗立,这个画面营造在古代诗意中常常出现,蛛丝游碧落,以宏衬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读者立马在脑海中生出画面感。无论怎么解,这个时候诗歌视角都由环视大视野开始拉近。交代完大环境之后,开始聚焦于主体。所以这一联中既包含了时间的流动,也有空间的递进。
  后面两句我们得连在一起看,“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看到前面两句,到第三句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是作者已经走到了茅屋的附近,准备商量借宿,因此惊动了柴门中的犬。但是第四句似乎立马打破了我们的猜想。因为“归”字,归就是回来,回到自己的家中,所以这个“夜归人”很有可能是茅屋的主人或者主人之一,而不是诗人。看到这里我们开始明白,这首诗进行了裁剪。就好像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样,刘长卿运用裁剪,略去了自己借宿的过程,自己此时已经在屋内了,听见“外面”
的柴门犬吠,这是很妙的。
  诗歌的前两句写得很好,但我觉得如果没有后两句,这首诗不足以让人称道。前面还在远远的望着白屋,下一句便到了屋内,观他蹄来,那自己进屋的时候是不是也是类似的场景呢?这就是视角的妙处:没有切换人物却利用时间的维度达到了视角切换的目的,就好像电影的多机位一样。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引出“风雪夜归人。”
  诗人由日暮裁切至夜晚,“夜归人”归来之时,诗人或许已经躺下了,所以是先听到犬吠,再起身看到“夜归人”
。一身风雪归来,此时的茅屋不一定有多温暖,但是至少到了自己的安身之处,或许还有正在静候自己的家人,这是一个暖色调的温馨的画面。不少人因此非常喜欢这句诗。
  但是这只是对于“夜归人”以及“夜归人”的家人而言,就前面的铺垫以及整体基调来看,“日暮”、“远”、“寒”、“贫”,对于作者来说,这里更多的是乐景哀情。客枕之下,路途遥远之叹,借宿之困,自己又何时能曰归呢?至此束笔,余韵无穷。
  整首诗就像是水墨画中的晕染一样,我们没办法找到明确的边界,来彻底定义其意境,我们只能体悟到千百年前诗人在这场大雪下的种种感觉。
  说完了这首诗的基础,我们来聊一聊更为深层的情感。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这场大雪的描写,就是刘长卿情感的流露,也是刘长卿这一生的映照。
  “日暮苍山”,此时的刘长卿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旅程,但是距离自己的梦想却还很是遥远。写这首诗时,刘长卿正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贬为睦州司马,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似乎是越来越遥不可及。刘长卿的一生,两次牢狱之灾,长达十六年的贬谪生涯,这使他不得不感慨路程的孤寂。
  而刘长卿只是时代的缩影,或者说他人生的波澜才仅仅是时代落下的一粒尘土。十年科举好不容易有了当官的机会,唐朝遭遇安史之乱,从此一蹶不振,国运日薄西山。如此这般,使自己能够暂时安身之处,少之又少。自身所坚持的刚正,加上一路的颠沛流离,也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所贬的经历,诞出何处曰归的疲倦。面对夜归人,刘长卿无疑是羡慕的,正是这份情感的投入,以及后来人对这份感情的共鸣,使得这句诗成了广为流传的佳句。
  有人讲刘长卿的诗相对单一,总是有山,总是在写山山水水,导致这种情况的是刘长卿阅历相对较薄。其实我认为,刘长卿和杜甫一样,都在那样一个充满着悲苦的时代背景之下,处在时代的波澜深处,阅历不可谓之无。之所以喜写山,一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二是刘长卿钟情于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岿然不动。

文章导航
  • 王维×裴迪:辋川二十景之华子冈
  • 罗伯特·麦基之《故事》:才华是杀不死的
  • 上一篇王维×裴迪:辋川二十景之华子冈
  • 下一篇罗伯特·麦基之《故事》:才华是杀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