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本于对文字生就的好奇,所以对字典这类东西一直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是现代汉语词典,大了就是王力古汉语字典。像砖头一样的古汉语字典我还不止通翻过一遍,偶尔还会在上面做些注记。
这不像读其他的书,字典加上注释简直就是一本简单又宽泛的百科全书,字典来的知识比较杂。我至今还记得注释中的各种故事以及各种特指一些小细节的字。故事有可能会遥远可能会离奇,但暂放思索其真实性,只在各种记载中神游。
杂还有个好处,就是能较为轻快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不知道这个词是否准确,可的确就像傍晚暑气渐退,然后四处看看。这与功利化,浮躁等词并不关联,你要挑一条自己要走的路,先掏出地图。看看自己在哪儿,周围有什么环境,这是自然的事情。后来我渐渐发现,喜欢四处逛逛的,肯定不止我一个,正因为这种需求的存在,文艺类鉴赏辞典应运而生。
关于封面,上海辞书出版社之《唐诗鉴赏辞典》,护封用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将书整体分为了三个色块,整体设计说不上好不好看,不过至少可以确定的是相当的简单,甚至有点简陋。不过我的印象里却总保留着一份好感,究其原因,好感来自于去掉护封之后。拿去护封,古画依旧沿用,但没有了高跨度的色彩,而是似古玉般的整体调色,间以纹饰和类布的触感,只能说没什么设计,但除了护封对封面的整体度把握的还是不错的,看得过去。
千万不要因为前面的“应运而生”而以为文艺类鉴赏词典是一个特别新兴的形式,实际上这种形式早在1983年就在上海辞书出版社被创造出来。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没有出版社可选。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挑装订。因为为了方便携带,该书还出了分卷本,一共拆成了四册。这也是出于实际需求,毕竟不分卷,这本书不止可以武装精神,还可以在身外当砖头防身。可惜的是,分卷本的封面似乎就是护封焊死,按照前面的评判标准,好感度可能会下降不少。分册的数字标识也来得有些生硬,整体观感并不如不分卷的版本。
关于分卷,书的内容是其是否适合分卷的重要标准,毕竟内容直接决定着你是否会携带。比如《海子诗全集》,现代诗因为语言,语言密度相对没有那么高,给人的感觉是较“轻”。所以当拿着一本砖一样的《海子诗全集》,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扭。加上现代诗本身的意象串联是较抽象的,让诗变得有点难以琢磨,难以琢磨的长诗加上字典一样的厚度,不免让人有些许困意。所以似乎更适合做分卷处理,这样在某些氛围下当你捧读某首诗时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而古诗本身作为一种较为厚重的文学载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合集你不会在所有的场景都带着。它只会躺在你的书架上,然后等你静下来,拿出来读上一两首。加上我们上面说的自身装订的差异,关于《唐诗鉴赏辞典》我还是更加推荐不分卷的版本。
在内容上,《唐诗鉴赏辞典》由四部分构成,书按照人或诗的知名度,挑了近二百位唐朝的诗人,在诗前每个诗人会有一到两百字的小传用以介绍诗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诗歌的本体,注解相对较少,最后便是该诗的鉴赏文章,这也正是书名鉴赏二字之所在。
写鉴赏的不是一个人,好吧,这是一句废话,这么大的体量不可能一个人去磨。不过的的确确也算是优点,因为你能了解不同人对诗歌理解的切入点,无论是对诗歌的入门还是诗歌技法的学习,都是有所帮助的。
在书中还有古画的插入,很多人认为古画未免太“过时”不见得符合当代的审美,所以这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大部分插画都是明清的画稿,是古代人们对诗词意境的想象,也是对诗意的探寻。
因为前面我们所说的“杂”的属性,所以每个诗人,每首诗都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加上鉴赏本来也只是给解读诗歌提供一个视角,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关于内容我并不好做系统的总结,我挑几首诗来“走一走”吧。
不少人认识奇诡瑰丽这个词是由于李贺,我也是如此,但真正让我无比真切体悟这个词并加以运用的,实际上是从卢仝身上学来的。
《唐诗鉴赏辞典》一共录了卢仝两首诗歌。第一首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这首的看点在于,当卢仝一碗碗喝下朋友寄过来的新茶,所带来的变化想象力横飞。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整体一气呵成,作者几欲乘风归去,提到仙,又想到仙居高位来掌管人间,与人间有着风雨相隔,又何以看清人世间的疾苦,作者借此向苍生请命。由打开茶,描绘茶,发出联想转到对人世疾苦的关心,干脆利落,自己的情绪也由“睡正浓”,持续上升,诗情饱满异常,并且尾部关于高位隔风雨的论述,也使本诗不失现实意义。
在此我们可以观察到诗人并不遵循传统的诗词格律,在章法上也体现着自己独有的奇诡,下一首《月蚀诗》更是让这一特点推向极致。
难读的古诗不少,带着抄写等方法也能对付过去,也难免有硬钉子,《月蚀诗》是唯一一首让我几次未能完整读完的诗歌,诗人的想象至此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共一千六百多字独成一体。
“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
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极力渲染了一种不安的氛围,为月食做铺垫,把月亮比为烂银盘,加之整个诗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张力。
“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轮如壮士斧斫坏,桂似雪山风拉摧。百炼镜,照见胆,平地埋寒灰。火龙珠,飞出脑,却入蚌蛤胎。”
宗教,传说互相挤压,生出怪诞,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不断嘲笑讽刺扭曲的气息。最后,诗词以极具气势节奏的方式结束。“愿天完两目,照下万方土,万古更不瞽。万万古,更不瞽,照万古。”宦官擅权,藩镇作乱,作者将伤时以怪诞为载体,整首诗奇气纵横,会让人不自觉的想到文章天成。
说到了节奏。往往提起节奏感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叠词,好的叠词会将人迅速地带入某种氛围之中,或轻快或抑抑胁息,也因此对于叠词的使用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稍用不好就会落俗。好的妙的叠词光有能力还不一定就能达到,还要有灵光一现的灵气。
因为叠词的重要性,所以在很多有叠词的诗句成了解读整首诗歌的切入口,但如果遇到寒山子的《杳杳寒山道》这种方法就不得不失效了。“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全诗四联八句都采用了叠词,不可不谓之极端,但仔细看来每个叠词又恰到好处。音节的复沓,有点乐府民歌的意思。隐逸化气,在拂过诗人所隐居的山林后,一气盘旋,连绵不绝。
最后,我们说到书本身。这并不是一篇标准的书评,更准确的来讲是以一本书为起点的一次闲聊,全本着兴趣或者痴气,我想至少要有这样的一份兴趣在,才足以消磨本书的分量。毕竟这本书的分量是读不读得进去都可以拿来防身的地步。如果确定有着这份对唐诗的兴趣的话,《唐诗鉴赏辞典》还是不妨拿来读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