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此之前
或许对于文学写作者来说,这本影视理论书却是他们作为理论入门的不错选择。
我接触理论是比较早的,几乎和热爱文学同时开始,原因也非常简单,来源于一种对于失去文学的恐惧。我无比清楚地意识到青春期旺盛的表达欲,那一种每根神经都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
这种表达欲驱使无数青年将无处诉说的想法付之笔端。但等到青春期过后,这些文字会和旧照片一样被放在柜子里尘封起来,只偶尔作为谈资,以自嘲的语气说出。
这种热爱,很有可能就是荷尔蒙一分钟的荡漾。因为当时对文字的绝对依赖,对预见的这种情况很自然地表现出恐惧。
我将挽救的方向看向了理论,希望通过理论更加全面的认识我所热爱的文学,如果能够趁早的摸清其本质,认识本质之后,依旧热爱。或许就能够抵挡住青春期过后那一波对文字的冲击。
机缘巧合之下,我翻开了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或许不够巧合,因为当时在天津出版社版本的《故事》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他所传授的创作原理当然也适用于小说家们。”我走向理论是必然的,但走向这本“小蓝书”是偶然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后来的创作中这本书也的确使我受益无穷。
我已经记不清是哪位译者对《故事》的回忆,被无数人翻阅过,也被一个人翻阅过无数次,到最后那本已经变得破破烂烂的《故事》依旧呆在床头。现在再翻看我的那本《故事》和译者所描述的外观就很像了。
我没办法一天之内连续看两部电影,看电影就是把自己的感官和情绪交给创作者所创造的那个世界。情绪情感会经历铺垫发展,再慢慢到高潮,在恰当时机收尾。情绪会走过一个完整的经历,让你变得精疲力尽。
这本探讨故事的《故事》,和一部好电影一样,拥有非常完美的结构。从慢慢的引入,强调我们要接触的是什么,在讲明故事的重要性后,再慢慢上升到复杂理论,最后淡出,一切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书腰上的话的确是个实打实的卖点,以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当选写作理论入门者的应读书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我得挑出《故事》的小部分内容杂以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大家聊一聊了。
在此之前,如果你是一个写作的新手,保留着对写作第一波的热情,正在摩拳擦掌,我的建议不会是这本书,而是立马去拿起你的笔,感受着那份直觉和思考,开写。
序言
谈起理论不少人有抵触情绪,但不可否认,当你想要深入了解任何个事物的时候,都必定会经过枯燥乏味的过程。所以作为一本理论书,使读者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在《故事》的叙文中,罗伯特·麦基逐条说明了本书所阐述内容的真正内涵。
“故事叙述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
规则使你的种种行为都有了限制,你得按照这个限制去做,必须依遁方法,但是原理告诉你这样做是有效的,这是前人经验的积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你可以打破规则,也可以循规蹈矩,但这都没有办法让你精通写作,创作出好的作品。能让你得到提升的,是深谙其中的原理。
比如韵律。不是一味的讲究韵律就能成为一个好的诗人,也不是有着离经叛道的意味,非科班打破规则就能做一个让人喜闻乐见的先锋派,而是应该去了解背后的原理。押韵的本质是制造读者的心理预期,并最终满足该预期使读者产生愉悦感,也就是所谓的韵律美。
“故事论述的是永恒、普遍的形式,而不是公式。”
很多人读完《故事》会觉得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出现这一点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该书的特点。《故事》是一本无限接近于本质的书,太过本质,这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无论是电影还是写作,其本质就是讲故事,这使得这本书清晰地勾勒了创作框架。但想要作为一个完整体,还要我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作为补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新手先得去写。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问题,这我后面还会提到。当写作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有了足够的疑问积累过后,你再试着读《故事》。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前人也无数次遇到了你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检验出的原理会一一解答这些疑问。先在此山中,才会当别人指点迷津的时候有柳暗花明之感,也就是说《故事》这本书的丰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的阅历。
现如今自媒体爆炸式的增长,无数人开始进场,创作者们几乎每天都处在利益权衡之中。关于此类问题,罗伯特·麦基也有着自己的态度。
“故事论述的是一丝不苟,而不是旁门捷径。”
每个人的写作都会有着每个人各自的特点,但大体上对于创作者来说,可喜的时刻只有两个,一个是创作的点子生成的时候,你开始展望这部作品的构想。另一个是最后一稿完结的那一刻。其中间的创作过程不亚于十月怀胎是一个非常煎熬一点一点去磨的过程。“任何初稿都是狗屎”,在修稿时还有可能对以前的稿子来个全盘否定,但写作就是这样,我们需要不断的打磨,一丝不苟,明白简约,惜字如金。总的来说,痛并快乐着。
“故事论述的是如何精通这门艺术,而不是揣摩市场行情。”
我们没有办法揣摩市场,市场是多变的。很多成功的浮现,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案例。在市场上你永远有可能死于一个你没有办法想象的敌人。紧跟着市场“爆款”,你会不断的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各种各样的元素,最终使你的作品归于流俗。所以无论何时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说,都应该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打磨出一个完整的作品,而不是狂驰。
“故事论述的是对观众的尊重,不是对观众的鄙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读者在你的作品中会将自己的情感全盘托付于你,用感受行走于你笔尖所形成的路迹,渴望于得到一种未曾有过的体验,所以我们得对得起自己的读者。关于一个艺术作品应具有的特征,在讲主控思想时,罗伯特·麦基做了更为深刻的表达。
“我相信,我们并没有责任疗救社会的弊端,恢复对人性的信心,振奋社会的精神,甚或表达我们的内在本质,我们只有一个责任:讲真话或曰揭示真理。”
“而在一个充满谎言和谎言家的世界内,一部真诚的艺术作品永远是一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表达。”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在《故事》中将讲故事归于一种手艺,所以和其他艺术诸如弹钢琴作曲一样,故事这门手艺也是可以传授的。不少人认为写作源于一种天赋,即文学天才。
“创作性地将日常语言转化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更高形式生动的描绘并捕捉人性的东西。然而文学天才很普遍的东西。”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对于文字非常敏感的人。是天赋,但很普遍。让创作登峰造极,你得学会讲故事,而故事作为一门手艺是可以传授的。罗伯特·麦基又将这份“手艺”的重要性摆到了桌面上,紧接着说出了故事的衰竭以及手艺的失传,对于“故事的主要原理方面,修养严重欠缺。”其实,单纯对写作来讲,手艺的失传,于现在,于纯文学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点。
写作就是在笔尖上创造一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平面,它也理应有日月形成的运转,琐碎的家常,它是能运转的。常开玩笑,写小说需要逻辑,但现实不需要。现实就是一种荒诞,但这句话也从另一面反映出来了写作的逻辑。因为作为一个写作者,你没办法做到一次百无一漏的环视。出现的东西都是你经过遴选出来为剧情服务的,写作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题。“创作是指在取舍过程中所作出的创作性选择。”不断的选择场景A和场景B,然后用巧妙的方式将它们连接起来。
好的故事这一过程是非常自然的,不依靠偶然事件,某一场意外,也不会出现《故事》中所提到的“掸桌子”和“加州场景”。靠着保姆掸桌子时的闲聊以及不合常理的袒露心声来补充背景。
这会让事情变得非常复杂,笔下的世界你无疑就是上帝,你说要有光也便有了光,但你得同时注意今天的空气以及雨点,还有树上叫得正欢的那只鸟。那可以是仓庚,也可以是伯劳,那么叫几声好呢?所以能够合理的掌握笔下世界在读者面前展露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使它控制在我们能掌握的范围之内,罗伯特·麦基将其称为“创作限制原理”:
“背景对故事的反讽表现在:世界越大,作者的知识便越被稀释,其创作选择也就越少,故事便越发充满陈词滥调。世界越小,作者的知识便越完善,其创作选择也就越多。结果是一个完全新颖的故事,以及对陈词滥调作战的胜利。”
我们没有办法凭空捏造出一个世界,或许也可以,不过你先要护住相应专业的人的大牙。我们已经说过了,我们需要写作的经验以及生活的阅历,我们得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写作的经验当然可以通过笔耕不辍来解决,那么生活的阅历呢,从何而来,又怎么让有限的阅历在创作中最大程度的得到运用。
罗伯特·麦基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记忆”,“想象”,“事实”。检索过往自己的经历,想象各种不一定会被写入正文的琐碎片段,以及当你思想堵塞的时候,不要“格竹”,而是立马去趟图书馆,多生出一些感悟。
写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会在搁笔之后陷入不断的怀疑和焦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江郎才尽的困境。但是罗伯特·麦基会告诉你的才华是杀不死的,但你的无知却可能把它饿晕。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商量的余地,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当琐碎的感悟一点点积累,盈满时,才会诞出创作。
“思维阻塞是因为你没有什么可说。你的才华并没有抛弃你。如果你确实有话要说,你不可能停止写作。你的才华是杀不死的,但你的无知却可能把它饿晕。无论你多么有才华,无知的人是写不出东西来的。才华必须靠事实和思想激发。所以你必须做研究,给你的才华补充营养。研究不但能帮你打赢这场与陈词滥调的战争,而且还是战胜恐惧及其表弟消沉的关键。”
外国书
我们该来聊一聊这本书的缺点,或者说阅读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它是一本外国书,原文阅读充斥着不少专业名词,俚语。对于读者来说有着较高的难度。不同的译本之间所表达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我所阅读的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周铁东的版本,但同系列的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对白》,却因为译者的不同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台版的会因为名词等等的解释翻译会变得更好的理解。所以对于外国书,会有不少琐碎的事,需要在不同的版本之间做好权衡。
其次他是一本外国影视理论书。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以它为入门为辅助的话。对外国电影的观影量是很难跟上的,所以在很多原理的举例中,我们可能就没有那么感同身受了。
淡出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还根本没有触及到罗伯特·麦基对故事本身原理的剖析。比如激励事件,鸿沟等等,我只讲了一点点作为该书前奏的部分。但正是这些看似游离在原理之外的东西,成了我认为这本书适合写作者作为理论入门的原因。
因为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理论的创作者来说,这本书可以纠正你对理念的看法,对写作过程中一些疑问作出精准的解答。为你走向理论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在故事对原理的讲述中,我们就是这一手艺的学徒,罗伯特·麦基就像一位严厉又不失风趣的长辈。我们一齐随着《故事》这本书精进手艺。在《故事》故事的最后,他教你学会淡出:在对理论有所了解之后,放下《故事》,扔掉恐惧、满怀勇气再次踏上创作之路,“一行接一行,一页续一页”,不断精进,把《故事》放在左右,保持着对原理深谙的自信,大胆下笔,让观者着迷。相比于其他板着脸的理论,它是有温度的。
在《故事》的最后,罗伯特·麦基讲述了他父亲最喜欢的一则寓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无比受益,在文章的最后,我也希望讲给你们。
“在森林离地千尺的高空,一只千足虫在树枝上轻巧地缓行,它的一千对脚有条不紊地挥舞着。树尖上的鸣鸟们低头看见了它,对千足虫整齐划一的步伐钦美不已。“那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天才。”鸣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你的脚多得我们都数不过来。你是怎么做到步调一致的?”这让千足虫开始思考这个它从未想过的问题。“对呀,”它很纳闷,“我是怎么做到我所做的事情的?”当它回头看时,多如鬃毛的腿突然互相绊到了一块儿,像常春藤的枝蔓一样纠缠到了一起。鸣鸟们大笑不止,看着困惑而慌乱的千足虫把自己拧成一团,掉到了树下的地面上。
你也可能会体会到这种慌张。我知道,当面临浪潮般汹涌袭来的见解和洞察时,即便是最有经验的作家也可能会一个趔趄,乱了步伐。所幸的是,我父亲的寓言还有一个第二幕:
在森林的地面上,千足虫意识到其实只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它慢慢地、小心翼翼地,一只脚一只脚地把自己解脱出来。伴随着耐心和努力,它研究、伸展并测试自己的小脚,直到能够站稳并前后行进。曾经只是本能的东西现在变成了知识。它意识到,自己不一定要按照过去那种迟缓而机械的步调来行走。它能够闲庭信步地走,大摇大摆地走,昂首阔步地走,甚至还能跑跑跳跳。于是乎,前所未有地,它用心聆听鸣鸟们的合唱,让音乐敲击抚摸着自己的小心脏。现在,它终于完美地操控着那一千多对才华横溢的脚,鼓足勇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起舞、起舞,跳起了炫目的舞蹈,令它世界中的所有动物都惊叹不已。”